- 主题
- 391
- 您的身份
- 病友
- 就诊医院
- 北京协和
- 病理报告
- 滤泡性淋巴瘤1-2级
- 目前状态
- 康复10-20年
参加活动:0 次 组织活动:0 次
您的身份病友
病理报告滤泡性淋巴瘤1-2级
就诊医院北京协和
目前状态康复10-20年
最后登录2025-7-11
  
|
前面说的MTD,DLT什么的,通常只适用于化药,即化学药品,指的是国药准字H打头的那部分药品,而国药准字S打头的那些生物制剂,可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MTD和DLT,因为它们都是靶向药,对于靶向药来说,我们关注的焦点,是亲和性(affinity),占有率(occupancy),半衰期(half-life)等,而且生物制剂的毒性特征,与化药大不相同,所以在剂量的选择上也有不同的考虑。
我们以利妥昔单抗为例,回顾一下生物制剂的剂量是怎么确定的。利妥昔单抗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单抗药物,它是由美国基因泰克公司开发的,那个时候,罗氏还没有完成对基因泰克的收购。基因泰克在完成了利妥昔单抗的预临床研究后,自己又做了一个初步的人体试验,根据试验结果,认为500mg/m2是一个安全剂量,于是就拿着这个剂量找FDA,要求批准开展II期临床试验。但是,那个时候单抗药物还是新鲜事物,在此之前FDA只批准过一个单抗药物上市,因此对这类药物的安全性还没有多大把握,所以非常谨慎,一口就回绝了基因泰克的要求,说:少废话,老规矩,重新给我做剂量爬坡试验(I期临床试验),500mg/m2是不可能同意的,这个剂量打三折,从125mg/m2开始做,加一档是250mg/m2,再加一档是375mg/m2,等结果出来再说。基因泰克只好老老实实的做剂量爬坡试验,结果发现,375mg/m2组效果最好,安全性方面也没有问题,于是后期的临床试验都采用了375mg/m2的剂量,直到批准上市,这个剂量成了标准剂量。
但是,这个剂量是不是利妥昔单抗的最佳剂量呢?虽然在最低一档即125mg/m2的剂量下,利妥昔单抗对CD20受体的占有率都非常高,但是人体对于这样一个异体的蛋白是当做外来物对待的,会不断的将其代谢掉,要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,具有疗效的血药浓度,我们需要更高的剂量,这个剂量到底应该是多少,目前并没有准确答案,实际上,2006年利妥昔单抗批准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新适应症,在这个适应症下,单次剂量是1000mg/m2,远远高于淋巴瘤的适应症下的375mg/m2,而利妥昔单抗的升级产品,奥妥珠单抗,单次剂量直接就定在1000mg/m2,有人猜测,奥妥珠单抗在惰性淋巴瘤中的效果比利妥昔单抗要好一点,会不会是因为剂量更高的原因?还真不好说。
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,利妥昔单抗还未进入医保时一些医院的做法。那时候利妥昔单抗是真贵啊,每次大约要两万多块。在北京协和,基本上是女性统一用500mg,男性统一用600mg,除非你体型特殊,是超大只的。这样,按照体表面积乘以375mg/m2来算,倒也大差不差。让人无语的是某些医院,在精确计算后,会把多出来的那部分利妥昔单抗扔掉,实在是太可惜了,单抗药物多用一点根本不会有什么问题。可以想象,患者躺在床上,看着利妥昔单抗一滴一滴的流进静脉,心里暗暗的在数着:吧嗒一滴,十块钱没了,吧嗒又是一滴,又是十块钱没了,结果你把“多余的”的利妥昔单抗扔掉了,那不等于是把钱扔水里了吗?
所以,成本也是限制生物制剂的剂量的一个因素,我们知道剂量增加并不会让毒性增加太多,还可以确保靶点的占有率无限接近100%,但是,生物制剂不仅价格贵,生产成本也很高,阿司匹林这样的化药可以做到几分钱一粒,可是利妥昔单抗打死也做不到几分钱一滴!
不过,同为靶向药物,小分子药物,即那些也是国药准字H打头的靶向的化药,有时是可以做到很便宜的,之所以很贵是因为研发成本很高,生产成本并不高,对于这类药物来说,MTD和DLT还是适用的,而且,与单抗类的生物制剂不同的是,小分子药物有时有较多的脱靶毒性(off-target toxicity),单抗类药物的脱靶毒性是很少的,基本上都是在靶毒性(on-target toxicity),在靶毒性指的是所有抑制同一个靶点的药物所共享的毒性,而脱靶毒性指的是对不表达靶抗原的细胞所造成的误伤。目前在淋巴瘤中最常用的小分子药物就是BTK抑制剂了,这个我们下回谈。
|
|